2025年9月25日,锦华新材成功登陆北京证券交易所。作为化工产业巨头“巨化集团”旗下重要资产,公司是国内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领域的领军企业,备受市场关注与瞩目。
	  公司专注于硅烷交联剂与羟胺盐的研发与生产,在两大细分赛道的市占率均达约40%,稳居行业龙头地位。在工艺创新上,公司实现关键突破,在国内率先构建“肟—肟基硅烷—羟胺盐”绿色循环产业链,推动了酮肟系列新产品实现循环生产,在资源利用效率和环保效益方面树立了行业新标杆。同时,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与持续的技术迭代,公司与拜耳、布伦泰格等跨国企业,以及万华化学、新安股份等国内上市公司成立了稳定合作伙伴关系,支撑业绩实现稳健增长。
	  公司也是国家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、国家绿色工厂、国家科改示范企业、浙江省隐形冠军、浙江省科技小巨人企业,并参与制定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,彰显其技术规范引领能力与行业话语权。
	  公司是一家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,主要营业产品是硅烷交联剂、羟胺盐、甲氧胺盐酸盐、乙醛肟等精细化学品。
	  硅烷交联剂作为有机硅密封胶、胶粘剂的核心原材料,其终端应用领域十分广泛,涵盖光伏边框密封、接线盒灌封、电缆材料、风电部件密封等能源电力领域,电子器件灌封与粘接等电子领域,幕墙门窗密封等建筑领域,以及新能源汽车密封等多个方向。
	  羟胺盐大多数都用在生产广谱高效低毒农药和抗菌药物、高效环保金属萃取剂、新型离子交换树脂和绿色环保型染料,终端下游覆盖农药、医药、环保、金属萃取、印染等领域。
	  其他产品主要是甲氧胺盐酸盐和乙醛肟,主要用来生产广谱高效低毒农药和抗菌药物,终端下游领域包括农药和医药。
	  公司销售模式以贸易商经销为主,2024年收入占比78.40%。销售区域主要是境内市场,2024年内销收入占比88.41%。
	  公司客户主要是化学品贸易商或生产企业,与拜耳、布伦泰格、万华化学、新安股份、先达股份、联化科技、湖南海利等化工或农药企业建立合作关系。此外,产品终端客户覆盖硅宝科技、富乐、集泰股份、回天新材、东方雨虹、蓝晓科技、赛恩斯、康普化学等功能材料企业。
	  2020-2024年期间,公司营业收入期间年复合增速为20.69%,2024年收入12.39亿元,超越2021年的收入峰值11.53亿元,创下近几年业绩新高。
	  同期,扣非归母净利润从0.6亿元扩张至2.06亿元,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36.12%,其中2021年因为行业供需失衡,曾出现过爆发性增长。
	  期间公司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虽有波动,但整体而言,呈现不断抬升的趋势,2024年公司的毛利率水平相较于2020年有所提高,并且由于规模显著扩大,规模效应带来了净利率水平有大幅地提高。
	  2021年公司业绩曾大幅提升,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行业内湖北某家公司2020年8月发生爆炸事故,导致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、乙烯基三丁酮肟基硅烷产品出现市场供应短缺,当年产品价格较高。公司趁机抓住机遇,大力开拓市场,承接缺口订单,毛利率、收入均有显著提升,故当年业绩非常亮眼。
	  即使剔除2020-2021年行业特殊事件的影响,公司业绩自2022年以来也是整体向上的,其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:
	  (1)我国新能源产业近几年实现了蓬勃发展,硅烷交联剂作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精细化工品之一,在能源电力、电子及新能源汽车等成长性行业的需求旺盛。公司作为行业龙头,凭借行业优势地位捕捉行业红利,积极扩产,产能由29,750.00吨提升至58,333.33吨,销量也同步大幅增长;
	  (3)丁酮、丁酮肟、乙烯基三氯硅烷、液氨、蒸汽等原材料的价格有所下降,降低了单位材料成本;
	  (4)公司大力推动技改降本,依托技改落地与工艺持续优化,推动自身毛利率持续提升。2023年通过“零手动”改造、用能管理等工艺优化提升反应转化率,降低单位能耗及丁酮肟单耗;2024年“70kt/a丁酮肟、30kt/a乙醛肟技改项目”投产,通过技改逐步提高HAO法自产丁酮肟比例,大幅减少了委托加工及外采量。
	  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,除行业突发事件及上游材料降本外,更重要原因在于对工艺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,明确了技术的创利作用。公司不仅在国内首创“肟-肟基硅烷-羟胺盐”绿色循环产业链,实现酮肟系列产品的循环生产,在联产循环、过程强化、纯化分离、高效催化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产业化。研发上也是持续加大投入,从数据看,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.63%,年均投入约5,168.45万元;最近一年研发投入达5,725.17万元,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9.11%。
	  硅烷交联剂是功能性硅烷的一种,作为生产室温硅橡胶的关键原料。室温硅橡胶应用广泛,其下游形态主要作为有机硅密封胶和胶粘剂使用,具体应用于光伏边框密封、接线盒灌封、电缆防护、风电部件密封等能源电力场景、电子器件灌封与粘接、建筑幕墙与门窗密封、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各类密封需求。
	  根据ACMI/SAGSI预测,2028年中国室温硅橡胶消费量预计达205万吨,其中建筑建材领域消费占比27.07%、能源电力领域消费占比23.61%、电子领域消费占比19.90%、新能源汽车等其他领域消费占比29.41%,具体如下:
	  根据ACMI/SAGSI,新能源汽车整体有机硅密封胶用量多达20kg,约是普通商用车用量的4-7倍,除了传统的车灯、挡风玻璃、侧窗填缝等密封要用,新能源汽车特有的电池包结构件的固定、上下壳体与电芯的连接以及壳体的密封保护材料也要用到。根据ACMI/SAGSI预测,202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消耗室温硅橡胶约5万吨,2024-2028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9.52%。
	  室温硅橡胶在电子领域大多数都用在电子器件的导热、灌封、粘接与防护。据ACMI/SAGSI预测,2028年中国电子领域室温硅橡胶消费量将达约40.80万吨,2024–2028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为7.28%。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基地,随着社会自动化、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,汽车电子、消费电子、工业电子等产业持续发展,将为有机硅密封胶产品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	  我国硅烷交联剂、羟胺盐这两大领域的市场集中度较高,头部企业通过工艺优化和规模化生产持续强化成本、品质的竞争力,由于竞争优势愈加强化,使得市场份额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。
	  硅烷交联剂领域,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为锦华新材、新蓝天和艾科维三家,市场集中度较高。公司2024年硅烷交联剂产能为5.83万吨/年,远超新蓝天的2.8万吨/年和艾科维的1.65万吨/年,为国内硅烷交联剂细分领域的绝对龙头企业。
	  根据ACMI/SAGSI统计数据并结合公司硅烷交联剂销量计算,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公司硅烷交联剂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7.85%、31.60%、38.16%,具体情况如下:
	  羟胺盐领域,国内主要生产企业为锦华新材、艾科维、山东金安化工、圣安化工、宝源股份等,市场集中度也比较高。
	  公司2024年羟胺盐产能为3.5万吨/年,傲居国内第一,为国内羟胺盐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。根据QY Research统计及预测并结合公司羟胺盐销量测算,2022年、2023年、2024年公司羟胺盐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.86%、33.21%和42.37%,具体情况如下:
	  除了规模领先,公司在工艺方面也处于国内领导地位。公司在国内首创“肟-肟基硅烷-羟胺盐”绿色循环产业链,实现酮肟系列新产品的循环生产,形成核心技术,该工艺生产效率更高,更具规模效应。2020—2024年期间,依托创新技术与领先规模的双重优势,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,行业龙头地位不断巩固。
	  3、切入半导体赛道,承担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,光刻胶去除剂材料已实现量产
	  公司募投的“500吨/年JH-2中试项目”基本的产品为羟胺水溶液,该产品在半导体芯片制造中具有关键作用,主要作为清洗剂用于铝制程干法刻蚀后的清洗环节,属于高技术壁垒、高的附加价值的电子化学品。
	  由于高纯度羟胺化学性质不稳定,难以以游离碱形式存在,其工业化制备难度极大,目前主要由德国厂商巴斯夫垄断供应,国内尚未有公司实现同种类型的产品的工业化生产,进口替代需求明确且迫切。
	  根据招股书数据,羟胺水溶液在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2.03亿美元增长至2037年的3.78亿美元,市场潜力可观。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安全绿色制备工艺,已于2024年成功开发出羟胺水溶液产品,相关项目被列入2024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《超高纯羟胺和光刻胶用有机溶剂关键技术工程化开发》,凸显了其在新材料领域的战略价值与技术前瞻性。
	  值得关注的是,项目推进迅速,公司已于2024年10月启动试生产并实现产品营销售卖,当年即完成7.60吨的销售实绩,初步验证了产品市场化路径,展现出较强的产业化落地能力。
	  随着中试项目的持续推进与产能释放,公司有望突破国外技术封锁,填补国内产业空白,成为国内半导体材料供应链中重要一环。此举不仅将加速羟胺水溶液等高端材料的自主可控进程,也为公司打开了半导体赛道的成长空间。
	  巨化集团作为浙江省属大型化工企业,在基础化工原料、氟化学、氯碱化工等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,运营着浙江省内规模领先的化工生产基地,产业基础扎实、总实力突出。
	  化工行业普遍具有资产投入大、对运营连续性和效率要求高等特点,对公司制作管控、工艺优化和成本控制能力极为敏感。巨化集团凭借多年规模化、集约化的化工生产管理经验,在工艺改进、能效提升、供应链协同等方面积累了深厚能力,能够为锦华新材提供关键的技术上的支持、管理赋能和供应商资源整合,帮助其持续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和管理流程、不断强化规模效应,为锦华新材的持续发展构建坚实的基础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: 锦华新材三季报:龙虎榜多次吸筹 扣非净利增1283%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一篇: 霸占高碳排放难题!我国科学家在绿色催化技能上获得新打破